开示文章 分类>>
四种注意
2022-08-19
返回列表 四种注意
现在,我们要说到四种注意,这也是证到九次第定的方法。
①第一种叫“紧握的注意”或“强有力的注意”。行者就是用这种注意而证到第一、第二次第。
②第二种是“中断的注意”。行者就是用这种注意证到第三到第七次第。它之所以叫“中断的”是因为在这段调练其心的阶段中,行者的专注常被昏沉和悼举所打断。
③第三种叫“不中断的注意”,这在第八次第才有。
④第四种叫“自发的注意”,这在第九次第才有。
以上是禅修的方法及内容,至于修不修则是你个人的事。然而不管你修不修,只要你听了这些教法,弄清楚其内容,就会有利益的印记留在你的心流之中。
九次第定及四种注意取材自无著大师的著作:《声闻他品》、《菩萨地品》。而证取九次第定的六力,可在弥勒菩萨所作的《大乘庄严经论》中找到。
(摘自嘎旺·达吉上师讲授,崔忠镇译《时轮本续注》)
◎沉者亦译退弱,与丧心志之退弱不同。于此沉相,雪山聚中修静虑者,多于“安住不散,相不明澄之昏昧。”许之为沉。此不应理。论说昏昧为沉之因,二各别故。《修次中编》云:“此中若由昏沉睡眠所蔽,见心沉没,或恐沉没。”《解深密经》云:“若由昏沉及以睡眠,或由沉没,或由随一三摩钵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,当知是名内心散动。”此说由昏没及睡眠力令心沉没,名内散动故。《集论》亦于说随烦恼散乱之时说其沉没,然彼说散乱亦有善性,非定染污。昏沉如《集论》云:“云何昏沉?谓痴分摄,心无堪能,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。”是痴分中身心沉重无堪能性。《俱舍论》云:“云何昏沉?谓身重性及心重性,即身无堪能性及心无堪能性。”沉没谓心于所缘执持力缓,或不极明,故虽澄净,若取所缘不极明显,即是沉没。《修次中编》云:“若时如盲,或如有人趣入暗室,或如闭目,其心不能明见所缘,应知尔时已成沉没。”未见余论明说沉相。沉没有二,谓善与无记。昏是不善,或有覆无记,惟是痴分。诸大经论皆说除遣沉没,思佛像诸可欣境,及修光明相策举其心,故心暗境晦及心力低劣,皆应灭除。双具所缘明显与策举之力,惟境明显及惟心澄清非为完足。掉举易了,惟沉没相诸大经论多未明说,故难了知。然极重要,以易于彼误为无过三摩地故。应如《修次》所说,从修验上细心观察而求认识。
◎于正修时生觉沉掉正知之方便者,非惟了知沉掉便足,须于修时能生正知,如实了知沉没掉举生与未生,又须渐生有力正知,沉掉生已,须生无间能知之正知固不待言,即于未生将生,亦须正知预为觉了。《修次中下编》云:“见心沉没,或恐沉没”,又云:“见心掉举,或恐掉举”,乃至未生如斯正知,纵自断言,从彼至此中无沉掉,所修无过,然非实尔,以生沉掉不能知故,有力正知未生起故。如《中边论》云“觉沉掉”,觉了沉掉须正知故。若未生正知,凡沉掉生必无所觉,则虽久修不觉沉掉,必以微细沉掉耗时。
◎心沉没者,由太向内摄,失攀缘力,故应作意诸可欣事,能令心意向外流散。谓佛像等极殊妙事,非生烦恼可欣乐法,又可作意日月光等诸光明相。沉没除已,即应无间坚持所缘而修。如《修次初编》云:“若由昏沉睡眠所覆,所缘不显,心沉没时,应修光明想,或由作意极可欣事佛功德等,沉没除已,仍持所缘。”此不应修厌患所缘,由厌令心向内摄故。又以观慧思择乐思之境,亦能除沉。《摄波罗蜜多论》云:“由勤修观力,退弱而策举。”沉没与退弱者,谓由所缘力渐低劣说名沉没,太向内摄说名退弱,故由策举力及广所缘即能除遣。中《观心论》云:“退弱应宽广,修广大所缘。”又云:“退弱应策举,观精进胜利。”《集学论》云:“若意退弱,应修可欣而令策举。”诸大智者同所宣说,故除沉没最要之对治,谓思惟三宝及菩提心之胜利,并得暇身大利等功德,令如睡面浇以冷水顿能清醒,此须先于功德观择修心已生感触。又沉没所依之因,谓昏沉睡眠及能生昏睡之心黑暗相。若修光明,则不依彼而生沉没,生已灭除。《声闻地》说:“威仪应经行,善取明相数修彼相,及念佛、法、僧、戒、舍、天六中随一,或以所余清净所缘策举其心,或当读诵显示昏沉睡眠过患之经论,或瞻方所及月星等,或以冷水洗面。”若沉微薄,或惟少起,励心正修。若沉浓厚,或数现起,则应暂舍修三摩地,如其所应修诸对治,待沉除已后乃修习。若心所取内外所缘相不明显,内心黑暗随其厚薄,若不断除而修习者,则其沉没极难断除,故应数数修能对治诸光明相。《声闻地》云:“应以光明俱心、照了俱心、明净俱心、无暗俱心,修习止观。汝若如是于止观道修光明想,设有最初胜解所缘相不分明,光明微小,由数修习为因缘故,于其所缘胜解分明光明转大。若有最初行相分明光明广大,其后转复极其分明光明极大。”此说最初所缘分明者尚须修习,况不分明?应取何等光明之相,即前论云:“应从灯相,或大火相,或从日轮,取光明相。”如此之修光明相,非惟限于修三摩地,余亦应修。
◎定的体,就是於善所缘,心一境性。远离掉举散乱,专一安住,远离昏沉,有明了力。沉掉是定的障,带着障碍修定,修三百年也不会成功的。定所缘的境,西藏有人以为修空就是修定,或是止观双运,实际并非如此。缘胜义谛为境,是否止观,是另一问题。修空有止有观,不一定是止,修止也可缘世俗谛,不一定缘空。《解深密经•分别瑜伽品》说,於十二部经多闻思惟,缘境心不散乱,引生身心轻安,即以此为三摩地所缘境相。《瑜伽师地论》有「周遍」、「善巧」、「净行」、「净惑」四种所缘,或缘内身,或缘外境,乃至缘白骨、风、脉、本尊、种子字、或佛相,总之必有所缘,无所缘决不能生定心的。
◎修止除沉法:修止有两障碍:掉举和沉没。掉举是心随可爱境转,其相散动,较易觉察,沉没其相隐昧,很近于定,不易认识。修定的人,很多堕在沉没中,还自以为住在定中,久了反转增长愚疑和妄念。又有人把八大随烦恼中的昏沉,误认为沉没;修定的时候,只要没有昏沉,便自以为没有沉没了,因此就堕于沉没中而不自觉。本论引解深密经说:「若由□沉,及以睡眠,或由沉没……」证明昏沉与沉没性质不同。昏沉是大随烦恼,其性或不善,或有覆无记,唯是染污。沉没是心于修定所缘的境,执持力弛缓,或不很明了。心虽澄净,只要取境不很明了,就是沉没。它的性是善或无覆无记,非是染污。又引集论说「沉没为散乱摄」,证明沉没不属于昏沉心所。又集论所说的散乱,也通善性,非唯染污。以这些理由,说明昏沉性惟染污,沉没则非染污,其性各别,断定昏沉绝不就是沉没。修定的人,不但已生的沉没应当速断;在沉没将生未生之际,尤应努力防止。本论详细分析昏沉与沉没的差别,使修定的人,能辨认沉没,免入歧途,最为切要,对治沉没的方法,本论引修次第论说:「心沉没时,应修光明想,或作意极可欣(兴奋)事佛功德等」,令心振奋;并广引瑜伽师地论声闻地,详说对治方法。
◎第三心住三摩地时,掉举沉没是过失。对治此过当修正知。由正知力,观察沉掉为生未生,见沉掉生上者迎头遮止,中者才生寻灭,下者亦须生已不久即当断除。如是沉掉二法为修清净三摩地之主要障碍。如云:“于明了分沉没为障,于专住分掉举为障,故当了知沉掉为修清净三摩地之主要障碍。”故当善知沉没掉举昏沉之行相。其中昏沉,《俱舍》、《集论》皆说所缘不明了,身心粗重为相,是痴分摄。沉没有粗细二分,粗者,令心黑暗,或于所缘虽未散动,然失明了之力,但澄净而已,微细沉没,谓有明净二分,而于所缘无定解力,略为低缓,不应误解沉没昏沉为一事,昏沉虽不向余境流散,而俱无明净二分。沉没则有净分而无明分。如云:“沉没,谓于所缘心力。放缓,不能明了缘取所缘。虽有净分而无明了取境之力,即成沉没。”又云:“有说心不向余境流散,俱无明净之昏沉为沉没者,不应正理。”由此亦可了知昏沉之相。沉没从昏沉生,有善无记二性。昏沉是痴分,是不善性或有复无记性。如是沉没起时若相微薄,仅起少次,则可策心坚持所缘而修。若沉没厚,或数数起,则应暂置所修法而修对治。其对治法,如《中观心论》云:“退弱应宽广,修广大所缘。”又云:“退弱应策举,观精进胜利。”退弱沉没之因,谓心太向内摄,或由放缓取境之力心渐低降,或由睡眠昏沉等因心觉黑暗。初之对治,当以观慧观察所缘令心广大。第二对治,应当思维三宝功德菩提心之胜利,人生义大等功德,令心策举。第三对治,亦应令心策举,及作意日光等光明相,或以水洗面。或经行等。掉举者,若心将现亲友等可意境,即是微细掉举。若忽生贪相,即粗分掉举。《集论》云:“云何掉举?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心不净相,障止为业。”微细掉举之对治,谓心于境将流动时,即应遮止系于所缘。粗分掉举之对治,谓生已即当了知,摄录其心令住所缘。若此不能治者,则应暂停所修法,思维无常与恶趣苦等,收摄其心。待掉举灭已复修前事。又《速道论》云:“沉掉之对治,当修风心与虚空相合之教授,及强断掉举之教授。”初者,谓想自身脐间有一白点量如雀卵,从顶踊出,与虚空相合,即于彼上令心安住。第二、谓一呼一吸合为一息,于五息中持心不散而修。次修十息,十五息、二十五息等,渐渐增长,持心不散。或想上风白色,由鼻孔入,渐向下压。下风黄色渐向上提。心于脐间相合,修瓶相风。
仅能了解沉掉之义犹非完足。要修定时以正知力。常时伺察沉掉为起未起。生此正知之方便因,谓不忘所缘之修正念法,及正念坚固之中常时侦察,心散未散,任持其心。《入行论》云:“住念护意门,尔时生正知。”又说第二因云:“数数审观察,身心诸分位,总应知彼彼,即护正知相。”沉掉之因,论说共因,谓不护根门,食不知量,不修初夜后夜觉寤瑜伽,不正知住。沉没别因,谓重睡眠,心于所缘力太缓放,止观不均,偏修寂止,心相黑暗,不乐缘境,掉举别因,谓少厌离,心于所缘执力过猛,未串习精进,思亲里等令心散乱。


